栏目分类
“退休后多了一份养老金”
发布日期:2025-03-09 04:21    点击次数:164

原标题:半月谈丨“退休后多了一份养老金”

半月谈记者 王淑娟

老龄化趋势下,金融力量正助力“老有所依”。2024年12月15日起,在北京、上海等36个城市试行两年的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全国层面落地推行。随着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推广,养老保障体系向多层次、多支柱发展,将有助于保障退休人员生活质量,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第三支柱”:更灵活、更广泛

“缴存成功!退休后多了一份养老金!”36岁的上海市民胡先生在社交平台发文分享说,他目前的年收入对应的个税边际税率为20%,一年存1.2万元个人养老金,当年就能免交个税2400元。他用这1.2万元,购买了一款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保证年收益率为2%。

根据人社部等部门发布的《关于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通知》,2024年12月15日起,只要是在中国境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者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动者,都可自愿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年缴纳额上限为1.2万元,并享受相关个税优惠。退休时,居民可将这笔钱提取,成为养老金来源的补充。

个人养老金制度相当于在基本养老保险基础上,再增加一份养老积累。在享受税收优惠的同时,还可通过购买相关金融产品获取收益。

“个人养老金全面铺开,是应对我国人口结构变化的重要举措,也会成为养老第一、第二支柱的重要补充。”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大湾区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曾圣钧表示,目前,我国的养老第一支柱——现收现付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人口老龄化加深、收支平衡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更宜回归“保基本”的定位。在养老第二支柱中,企业年金制度覆盖面不够广泛。针对我国存在大量农民工和灵活就业人员等实际情况,面对广大人民群众逐渐增长的高质量养老需求,在第一、第二支柱的基础上,还需要更具灵活性、广泛性的个人养老金制度加以补充。

养老金融产品不断“扩围”

中信证券预计,到2035年,个人养老金规模或将达到12万亿元。不同阶段、不同人群的养老金融需求各不相同,需要精准匹配金融产品和服务。

目前,除了理财产品、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和公募基金四大类以外,国债、特定养老储蓄、指数基金也被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范围。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个人养老金产品目录已增加至945只,其中储蓄产品466只、基金产品285只、保险产品168只、理财产品26只,参加人的投资选择面不断扩大。

保险与养老具有天然契合性。“我们将个人养老金业务提升至公司战略高度,举全公司之力投入到这一市场的开拓中。”友邦人寿相关负责人告诉半月谈记者,截至2024年10月,友邦人寿个人养老金客户超20万人,个人养老金新单总保费突破24亿元。

养老金融发展迈入新阶段

截至2024年11月底,全国已有7279万人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随着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全面推广,中国养老金融迎来强劲发展的新阶段。“我们认为,个人养老金账户将会是第三支柱的‘主阵地’。”平安养老保险董事长甘为民表示。

个人养老金制度改革仍有空间。当个人养老金成为养老的重要储备安排时,一方面要让大众熟知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另一方面税收政策的配套力度也要加大。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阎志鹏认为,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可放在投资额度上,尤其是针对不同类别的劳动者考虑更灵活的制度。比如,可以考虑女性个人养老金税优额度比男性高一些;针对参保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动者,可以考虑引入财政补贴模式;针对灵活就业者,可以采用国家、平台和个人多方投入模式。